close

  □耀 琪
  廣州以後的道路還會繼續遭遇反覆開挖的厄運嗎?媒體報道,廣州市將在全市23片區域建設市政公用管線集中敷設的綜合管廊,希望能解決“拉鏈路”問題。
  “管廊”這個概念對廣州來說並不陌生,比如在大學城、亞運城的主幹道上就有這種綜合管溝。裡面可以布設供電、供水、高質水、生活熱水、雜用水、電信、有線電視等管道。任何的維修作業,都可以直接進入溝內,不再需要掀起路面。以後無論要怎麼倒騰,至少在土建施工這個環節就能省下了很多花錢的藉口,也讓周邊民眾少受折騰。
  但這種做法只是避免新修道路成為“拉鏈路”。就像接種預防針,能使健康人免於某種疾病,可如果一個人已經染病,那麼再打預防針是無濟於事的。因此,這種管廊帶來的現代福音也是註定不會降臨到“前現代”的老城區去的。因為老城區格局已定,各色管道已各占地盤,要全部挖出來重新放到一起,談何容易?即使那些主管單位願意重新佈置管線,實現集約化,實操時又可能面對這樣的狀況:路心不是被BRT、地鐵、綠化使用了,就是根本沒有富餘的地方可做管溝。
  拉鏈路的頑疾,原因是各個主管部門各自為政、割據一方,城市管理沒有統一齣口,於是只能排隊,你挖完輪到我挖,都有理由,都不能得罪,所謂審批也不會起到拉閘效果,最後往往造成噪音擾民和道路堵塞。期待中的管廊,會不會遭遇相同問題?
  有管線所屬單位抱怨租用政府的管廊成本太高,還不如自己直接找地一埋了之。如此說法也透露出管廊這種公共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導致的準壟斷性質。而認為租金成本太高,是不是有關單位以前都能將成本外部化,轉嫁到周邊居民身上,如今靠自己消化就不適應呢?如果因為業主單位潛在抵制,政府的管廊大計是否要強硬的行政審批手腕才能推進呢?最後,人們更關心的其實是關乎公眾生命財產的、把雨水排走的地下“管廊”何時才能現代化起來。編輯: 楊日  (原標題:單靠管廊不能包打天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k43lkrae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